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習慣。世界讀書日前夕,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(diào)查中心聯(lián)合問卷網(wǎng)(wenjuan.com),對200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(diào)查顯示,93.1%的受訪者最近讀了書,94.8%的受訪者確認書是自己的“良師益友”,94.5%的受訪者打算2020年多讀書。
而據(jù)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日發(fā)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(diào)查顯示,2019年,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.65本,略低于2018年的4.67本。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.84本,較2018年的3.32本減少了0.48本。成年人人均每天讀書時長為19.69分鐘,比2018年的19.81分鐘減少了0.12分鐘,僅超一成(12.1%)國民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圖書,與2018年基本持平。
一邊是大家都表示要多讀書,一邊是實際付諸讀書行動的人頗少,這表明在讀書這一問題上,相當數(shù)量的人“知行不一”,要養(yǎng)成良好讀書習慣,提高閱讀量,需要改變這一局面,最為重要的是,要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,而不是出于功利目的才讀書。
超九成被調(diào)查者在接受調(diào)查時表示想多讀書,這完全可以理解。就如每次朋友聚會,談到讀書,大家都會提到要多讀書,做個“讀書人”一樣,這表示自己要上進,但說和行動是兩回事。除了有升學、考證、考級的迫切需求,讀書這事,對不少人來說,只是掛在口上。包括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在校學生,除教材、專業(yè)書籍之外,不少學生涉獵的其他圖書也十分有限。
總體而言,我國國民閱讀數(shù)量較少,與長期以來形成的功利觀念有關系。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功利的讀書意識,如“讀書改變命運”,“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”。而為了升學目標,學校教師、家長是不讓學生讀與升學無關的“閑書”的。這種讀書導向,并不利于培養(yǎng)學生的學習興趣,那些成績不好,覺得考進好學校無望的學生,就覺得讀書無用,認為讀了書也改變不了命運;而那些通過讀書考進好學校的學生,也認為已經(jīng)達到功利目標,于是不讀書,在我國很多學生中,就有讀書讀到高中畢業(yè)就結束的說法。
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,在線教育十分火爆,進一步觀察會發(fā)現(xiàn),火爆的主要是中小學學科知識教育,其他人群通過在線教育方式學習的并不多。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,讀書的方式多元,閱讀也不僅限于紙質閱讀,電子閱讀也是閱讀。相比紙質閱讀,電子閱讀更便捷,只要閱讀者愿意,是很容易獲得讀書資源的,但是,多元、便捷的讀書方式,并沒有促進閱讀量的提升,這說明閱讀者的主觀意愿、實際行動是最重要的。
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,就需要轉變教育觀念,改變這種功利讀書導向。事實上,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,教育更重要的作用是完善每個個體,讓每個人的生活更美好,即“教育改變生活”,而非“改變命運”。改變生活的教育,會成為每個人的終身需求。以此為基礎,才能構建終身學習社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