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州西南,有鳳來儀。在晉陽古城遺址的一角,復(fù)建基本完成的太原古縣城建筑格局猶如展翅飛翔的鳳凰,翙翙其羽,氣象萬千。歷時多年修復(fù),這座延續(xù)晉陽文脈、自古就有“鳳凰城”美譽的古縣城,如今外圍城墻巍峨壯觀、城內(nèi)明清風格建筑林立,正以氣勢雄渾的完整面貌出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。浴火重生后,“鳳凰城”再放光彩。
古城溯源
太原古縣城,位于太原市西南部的晉源區(qū),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早期的縣城,也是晉陽文脈的延續(xù)。
公元前497年,晉國公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懸甕山、東臨汾河地帶據(jù)險筑城,因在晉水之陽,取名晉陽。宋太平興國四年(979),宋太宗趙光義下令焚毀晉陽城,在晉陽故城北,今太原市小店區(qū)一帶,新筑了平晉縣城,后又選擇在東北方向十余公里的唐明鎮(zhèn),今太原老城區(qū),修筑城墻,興建了太原府城。
明朝初年,平晉縣城被洪水淹溢,山西巡撫和太原知府上報朝廷,請求朝廷重建。經(jīng)核準后,公元1375年,開始在汾河以西晉陽古城遺址上的南關(guān)村,建立太原縣城。明清兩朝,太原府城和太原縣城并存,具有隸屬關(guān)系。民國時期,沿用了1200多年的太原府被撤銷,產(chǎn)生了太原市這一名稱。1947年,太原縣改為晉源縣,意為“晉水之源”。新中國成立后,在太原縣城設(shè)立了晉源鎮(zhèn)。
在太原縣城,城內(nèi)外共留存大小寺廟、樓閣、祠堂幾十處,比如劉王祠、尹公祠、關(guān)王祠、崇圣祠、節(jié)孝祠、洪侯祠、梁公祠、趙襄子祠等,成為晉陽歷史文化傳承有力的佐證。經(jīng)歷戰(zhàn)亂,太原縣城城墻損毀嚴重,僅留部分殘垣及門洞。
城樓巍峨
2013年,太原古縣城修復(fù)保護工程開工,歷經(jīng)8年建設(shè),目前基本完工。走進太原古縣城,只見城墻綿延,城樓巍峨,護城河波光粼粼,周遭綠柳環(huán)繞,整座城池古樸雄渾,極具視覺沖擊力和畫面感。
太原古縣城占地面積約0.8平方公里,城墻分東、南、西、北四面,城墻全長3700米,高11米,下寬13米,上內(nèi)寬7.95米,城墻以石為基,采用梅花丁的砌筑方法建造而成,呈現(xiàn)出古樸威嚴的風格。城墻共計設(shè)有城樓4座、角樓4座、望樓36座、魁光樓1座、瞭望樓1座,穿墻門洞6處(共12孔)。
古縣城建設(shè)者介紹,眼前城池的西城墻有三分之一為歷史遺存,是遺存最多的地方。東城墻歷史遺存比較少,東城門下面的基礎(chǔ)完完整整,建設(shè)的時候,按照舊的規(guī)制恢復(fù)修繕了整個城墻。另外,北甕城也是太原古縣城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甕城。
太原古縣城的東門曰“觀瀾”,西門曰“望翠”,北門曰“奉宣”,南門曰“進賢”,其中北門朝東開,東西甕城城門都朝南開,南門正南,恰似展翅高飛的鳳凰在空中翱翔。北甕城內(nèi)有兩口水井,恰似鳳凰的一雙眼睛,南門正對關(guān)外的寶華閣,恰似鳳凰的尾羽高高翹起,古城內(nèi)的十字街,恰似鳳凰的腹部高高隆起,整座城池名曰“鳳凰城”。
內(nèi)涵豐富
進入古縣城,看著眼前各類造型古樸的建筑,讓人頓時有穿越歷史的感覺。在城內(nèi),縣衙、察院、道臺府、鼓樓、關(guān)帝廟、玉皇廟、城隍廟、財神廟、神召會等明清建筑景觀鱗次櫛比,還原了幾百年前的舊時風貌,組成了一處極具北方特色的明清風格古建筑群。
在古縣城,文物古跡星羅棋布;其中,文廟是最具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一個場所。文廟位于東大街中段路北,占地面積約1.2萬平方米,公元1373年,由知縣潘原英從平晉縣故城搬遷而來,其建造年代比太原縣城還要早兩年,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?,F(xiàn)在,文廟依然保持著古時建筑布局,廟宇森嚴。
立于太原古縣城十字街,只見東西南北呈十字狀的四條主街格局清晰,街巷肌理完善。在這里,各種業(yè)態(tài)分布于不同的街區(qū):南街以非遺文創(chuàng)、博物館、展館為主,北街主要是山西的特色小吃,東街是文廟、進士第、縣衙等歷史文化景點,西街則以休閑、休憩為主。整個十字街,融匯了生活配套、非遺文創(chuàng)、餐飲美食、特色零售、酒店民宿等功能。
作為市中心半小時生活圈內(nèi)的古城類旅游項目,太原古縣城開放后,城墻上將舉辦舞龍、舞獅、拔河等傳統(tǒng)表演項目,城隍廟片區(qū)將打造國潮樂園,逐步開放國潮小劇場……經(jīng)歷鳳凰涅槃,太原古縣城將再次驚艷世人。